岛链是由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在1951年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特定概念,它既有地理上的含义,又有政治与军事上的内容,其用途是围堵亚洲东岸,对 苏联 、中国等共产主义国家形成威慑之势。 岛链又分第一岛链、第二岛链、第三岛链。实际上,“第一岛链”从地理名词成为国际政治名词,是源于冷战时期。美国在第一岛链的布局,最早并非用来对付中国,而是针对苏联的。 第一岛链 是指花彩列岛中,北起日本群岛、琉球群岛,中接台湾岛,南至菲律宾群岛、大巽他群岛的链形岛屿带。 在第一岛链的“封锁链条”中,最为关键的是台湾岛, 它位于第一岛链的的中间,具有极特殊的战略地位,掌握了台湾岛就能有效地遏止东海与南海的咽喉战略通道。也有了与“第二岛链”内海域的有利航道及走向远洋的便捷之路。 第二岛链 是指北起日本群岛,经小笠原诸岛、火山列岛、马里亚纳群岛、雅浦群岛、帕劳群岛,延至哈马黑拉群岛。 第三岛链 主要由夏威夷群岛基地群组成。对于美国而言,它既是支援亚太美军的战略后方,又是美国本土的防御前哨。 令人感到振奋的是,历史上海军实力薄弱的中国,目前已经实现了从绿水海军向蓝水海军的跨越。 一般来说,世界各国海上力量可以分为: 蓝水海军、绿水海军、褐水海军和黄水海军。 其中,蓝水海军指的是拥有跨区域(专属经济区以外的公海)乃至全球远洋部署能力的海上力量;绿水海军指的是拥有在本国专属经济区范围内活动的海上力量;褐水海军指的是仅能在海岸线附近活动的海上力量;黄水海军指的是限于内河的水上力量。 2025年6月,海军实现了历史性突破,辽宁舰与山东舰组成的双航母编队首次突破所谓"第二岛链",出现在西太平洋深处的南鸟岛附近和硫磺岛东南部海域。 此次行动验证了远洋持续部署能力,标志着中国海军远洋作战能力获得实质性提升,其战略意义远超地理突破本身。 海军突破第二岛链的战略意义 此次突破不仅打破了地理封锁,还动摇了美国依托关岛构建的西太平洋军事网络,迫使美国重新评估其"第二岛链"战略价值。关岛作为美军核心基地,将首次面临中国航母编队的直接威慑。 辽宁舰航母编队配备2艘055型万吨级驱逐舰、2艘052D型驱逐舰等舰艇,形成严密的防空、反舰和反潜火力网,可与美军航母战斗群抗衡。 1、作战能力验证 编队规模庞大:辽宁舰率领8艘战舰(含2艘055型万吨驱逐舰),山东舰编队随后加入形成双航母战斗群,总舰艇达20艘,垂发单元超1000个。
远洋持续部署:901型综合补给舰保障编队实现45天连续作战,单航母单日舰载机起降最高达70架次。 2、战术创新 采用"南北对进"战术:辽宁舰经宫古海峡、山东舰经巴士海峡分进合击,最终在关岛以北400公里处会师。编队还展示电磁静默隐蔽机动能力,曾从日方雷达消失8天。 3、国际反应: 日本防卫省罕见公布详细航迹图并多次召开紧急会议。 美军"华盛顿"号航母提前结束部署返回横须贺,被舆论解读为应对中国压力。 中国海军这一突破不仅改写西太平洋力量平衡专业的股票配资价格,更为未来台海局势提供战略支点——双航母编队可协同火箭军东风-26/27导弹形成"反介入/区域拒止"体系,有效压制关岛美军驰援能力。 4、海军 后续行动 6月7日至10日,山东舰与辽宁舰组成双航母编队进入西太平洋,这是中国首次实现双航母同时进入该海域。两支编队分别从不同方向行动,形成对关岛的“包抄”态势,美军航母选择避战,日本则紧急抗议并要求中方解释。 更值得期待的是,目前中国海军已具备突破第三岛链的战略能力 事实证明,中国海军2025年通过多维度军事行动展现了突破“第三岛链”的战略能力。
一、海军已具备突破第三岛链实力 1、战略能力分析 中国海军现已形成三航母编队(辽宁舰、山东舰、福建舰)协同作战的能力,可同时压制第二岛链和第三岛链的关键节点。2025年6月,辽宁舰与山东舰在西太平洋联合演练,标志着中国海军具备远海持续作战能力,直接对标第三岛链核心区域(关岛附近),形成区域压制态势。 2、战略打击体系覆盖第三岛链 导弹射程延伸 :改进型东风-26C导弹射程达4500公里,可覆盖关岛等第二岛链关键节点;东风-17高超音速导弹配合南海雷达网络,形成对第二岛链的威慑。 轰-6K部署南海 :永兴岛部署的轰-6K轰炸机可直接打击第三岛链目标,辅以预警机和运输机,强化区域拒止能力。 二、核动力航母预期 美媒推测中国正在建造核动力航母,若实现将极大增强远洋部署能力,进一步突破第三岛链限制。 三、核动力技术支撑 2025年1月,美国卫星在四川乐山发现疑似核反应堆设施,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中国核动力航母研发的重要节点。核动力航母具备更远航程和持续作战能力,可支持航母编队突破“第三岛链”的远程封锁。 有报道称,中国正在四川进行核动力航母陆地试验,若成功将大幅提升航母续航能力和作战半径,直接打破岛链封锁体系。电磁弹射技术(福建舰应用)也使中国航母具备远程部署能力,可快速抵达第三岛链区域。
四、技术突破支撑全域作战 1、三军数据链整合 通过实时信息网络将卫星、预警机、无人机、舰艇和战斗机联动,实现超视距打击闭环,提升全域协同作战能力。 2、反介入/区域拒止体系成熟 中远程导弹与岛礁雷达网络结合,削弱美军岛链战略有效性。 五、战略态势已发生转变 2025年6月,辽宁舰与山东舰组成的双航母编队在西太平洋进行联合行动,从不同方向合围第二岛链,并在硫磺岛附近完成会师,展现了强大的编队作战能力。此次行动距离关岛约1500公里,直接针对美国"岛链战略"的关键节点。通过此次演练,中国海军以军事演习与行动展示了突破第三岛链的实力。 中国海军未来发展潜力 美媒推测中国可能通过多航母编队协同作战突破岛链,例如2025年6月演练中,两艘航母夹击关岛,形成对第三岛链的战略威慑。若核动力航母技术成熟,未来可实现常态化驻守第三岛链周边海域。 8月1日,建军98年之际, 海军湖北舰 正式亮相,舷号“34”专业的股票配资价格,这是人民海军第4艘075型两栖攻击舰。湖北舰的下水对于中国海军j具有重要意义:
一、战略意义 1、增强两栖作战能力:作为075型两栖攻击舰,湖北舰显著提升了人民海军远程兵力投送和立体登陆作战能力,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重要力量。 2、完善海军装备体系:湖北舰是第四艘075型舰,标志着我国大型两栖作战舰船建造技术的成熟和舰队规模的扩大。 二、历史意义 从北洋海军中山舰(沉没于湖北长江)到现代4万吨级湖北舰,象征中国海权从屈辱到自强的历史跨越。地域荣誉承载:以湖北命名,既是对革命历史的致敬(中山舰抗日事迹),也赋予湖北人民与国家海防的直接情感联结。 三、技术意义 1、先进作战平台:采用直通甲板设计,可同时起降多架直升机,坞舱容纳气垫艇、坦克等装备,体现我国舰船工业的高水平。 2、联合作战能力:与海南舰组成编队训练,展示多舰协同作战的实战化方向。 3、提升国际话语权:4万吨级舰艇彰显我国维护海洋和平的决心和能力。 需要指出的是,第三岛链”只是美国单方面划设的地理概念。“中国一贯秉承和平发展理念,海军发展是防御性战略需求,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。尽管近年来中国军力得到大幅提升,但我们仍需清醒的认识到,当前中国航母编队虽已具备区域制海权能力,但“突破岛链”仍需多维度体系支撑。 #热点新知#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,快来关注热点我见
启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